昨晚翻相册看见奶奶那张在灶台边挥勺的老照片,突然馋她炖的土豆豆角。可菜谱就夹在旧笔记本里皱巴巴一张纸,字都糊了。今天横竖睡不着,天没亮就冲去菜市场折腾起来。
第一步:搞对老物件才是正经事
以前觉得奶奶总用豁口大瓷碗装酱油是穷讲究,今天拿精酿生抽试了才知道坏事了。铁锅刚烧热,“滋”一声下去整屋子都是焦苦味,心疼得我直抽抽。赶紧翻出床底下腌咸菜的粗陶缸,倒出半碗浑浊发黄的土酱油——嚯!这味儿就对了,咸里带点粮食馊香。
第二步:猪油真不是玄学
超市买的桶装猪油差点劝退我,烧化了下青菜跟刷了层塑料似的。蹲菜市场肉摊半小时,盯上大妈刚剔下的猪板油。三斤肥膘扔铁锅里小火熬着,趁熬油功夫削土豆皮。等油渣焦黄捞出来,热油浇在土酱油碗里“噼啪”乱跳,香得隔壁狗子扒门叫唤。
重点来了!奶奶的玄学操作解密:- 冷油下拍碎的老姜,等姜片浮起来才下菜——实际是测油温
- 锅铲竖着戳土豆说“能扎透就熟”——是用阻力判断火候
第三步:半勺盐的救命操作
照着模糊的“盐两匙”放完差点送我走,齁得猛灌三杯水。突然想起奶奶每次炒菜前都从盐罐挖半勺撒回罐里,敢情她用的根本是120ml大汤勺!重炒一锅改放矿泉水瓶盖三盖,撒盐时舔勺尖试味——这才吃出豆角的清甜。
第四步:灶火才是隐藏boss
煤气灶开最小火炖半小时,土豆还是硬得能砸核桃。想起老屋照片里柴火灶通红带蓝苗的火,拍脑门把炒菜铁锅架到露营炭炉上。结果火力太猛烧穿锅底,黑灰飘得满阳台像下雪。用铸铁锅盖留条缝焖煮,听着“咕嘟咕嘟”声掐表——二十分半钟准时软糯。
折腾到下午三点总算吃上嘴,咬到第一口豆角那瞬头皮都发麻。根本不是啥秘方,老酱油的氨基酸、猪油的胶质、灶火的穿透力,凑齐了就是奶奶的味道。对!剩菜汤汁浇饭时,发现那张油渍斑斑的菜谱背面有铅笔印:“大孙不吃葱,记得挑”,破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