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正版

这事儿得从头唠

前阵子刷视频,老看见有人讲《山海经》,配个妖怪图就说是原文记载的,我心说这玩意儿跟我小时候看的连环画可太不一样了,有点犯嘀咕。

心里痒痒,琢磨着干脆自己搞一本《山海经》正版看看。先上网搜了一圈“哪个版本最正宗”,结果铺天盖地的推荐,眼花缭乱,名字都挺唬人,“典藏”“全注全译”“大师手绘”,看着都挺贵。

我寻思别急着下单,蹬上自行车就奔了市里最大的新华书店。一头扎进古籍区,嚯,架子上一排《山海经》,封面花花绿绿,厚薄不一。

我蹲那儿挨本翻。关键就看三点

  • 出版社底子硬不硬?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岳麓书社这几个牌子靠得住,感觉像校队主力。
  • 里面有没有古地图或者插图?有图的版本对我这种半路出家的更友想象那些怪兽全靠文字描述,太费脑细胞了。
  • 字够不够大?翻到一本字小得像蚂蚁爬的,直接撂一边了,岁数大了,眼神伤不起。

扒拉半天,盯上一本中华书局出的,封面素净,蓝皮儿,叫《山海经校注》。里头有竖排原文,旁边带密密麻麻的注解,关键是有几张古地图插页,看着特踏实,就是它了!当场扫码付钱,抱回家。

啃书是个力气活

到家兴冲冲翻开,读了没几页就懵了。“南山经之首曰䧿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每个字都认识,放一块儿跟看天书似的,尤其那些地名、兽名、鸟名,拗口得要命。

我琢磨了下,光这么干啃不行。改变策略

  • 慢读+划线+贴条:反正不赶时间,一个字一个字往下挪。手里攥着支笔,遇见不认识的地名、怪兽名,画个圈,旁边用大白话写上我的“破译”,比如“这怪鸟六只眼三条腿?啥玩意儿”。实在整不明白的,就贴个彩色便利贴做记号。
  • 逮着注解不撒手:中华书局这本好就好在注解贼全。看不懂原文直接看旁边的小字解释,那些古里古怪的名字,底下都写了出处、演变、学者吵过啥架(异同考)。有时候看这些注解比看原文还乐呵。
  • 死磕插画:翻到附带的古地图和插图那几页,来回比对。把文字描述的“旋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跟插图里的旋龟使劲儿对照,想象古人当时咋想的。

就这么每天下班回来翻腾几页,像抠石头缝儿里的沙子。过程极其枯燥,经常脑子一锅粥,但偶尔读到个特别离奇的描写,比如“食之不蛊”或者“见则天下大旱”,还是会被戳中一下,觉得古人脑洞真大。

实践出意外“惊喜”

本来买这书就是为了自己心里有底,结果有回老家亲戚带小孩来串门。小孩正是爱听故事的年纪,问我家里有啥好看的书。我顺手把《山海经》拿出来了,指着插图说:“你看,这是‘类’,长得像狸猫一身长毛,吃了它的肉人就不妒忌了。”

好家伙,小孩眼睛瞬间亮了,缠着我问这问那:“这个?这个?它为啥能治病?”

我一边努力回忆看过的注解,一边硬着头皮现场编,把自己理解的那点皮毛,加上点童话色彩讲给小家伙听。没想到他听得津津有味,回家后还打电话让他妈在网上找《山海经》故事。

这算是歪打正着的收获。啃书的苦劲儿在那刻突然有了点甜头。回头再翻自己贴满标签、画满道道的书,感觉没那么高不可攀了。虽然离真正“读懂”还差十万八千里,但至少知道路大概怎么走,哪块石头硌脚了。

说句实在话:别指望看一遍就懂,它就那风格,放旁边,想起来翻几页,能嚼进去一句算一句。想追求“正版”的踏实感,出版社认准了,别贪便宜,比啥“必读版”“权威版”管用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