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儿早上刷到个暴雨预警,说我家这片要下瓢泼大雨。结果等了一整天,别说大雨了,连地皮都没湿!气得我差点把手机扔了——这预报也太不靠谱了?后来刷到气象台发的图才明白,合着暴雨区跟擦边球似的,正好蹭着我们小区东边5公里飘过去了!这事儿挠得我心痒痒,天气预报咋就能把雨点儿画得这么细?今天就憋着一股劲,非得把这“晴雨的经纬”搞明白!
1. 跟“墨迹天气”APP死磕
我先掏出手机点开墨迹天气APP,扒拉着看本地降水预报图。往常我只看颜色(红的紫的就是大雨呗),这回我使劲盯着右下角那排小字:“03时雷达拼图”。底下还标着一串细小的数字,格式都长这样:“121.38E, 31.18N”。这玩意儿像密码似的,突然让我想起初中地理课——这不就是经纬度吗?地图上横竖交织的格子线!
我把两根手指头按在屏幕上,往两边一扒拉,把地图放大到极限。眼前豁然开朗:那些代表下雨的紫色、蓝色泡泡,根本不是一大片糊上去的!每个泡泡都死死卡在由经纬线交叉组成的小方格里。方格小到什么程度?我拿指头比划着,从小区东门到西门,地图上也就跨了俩格子!
2. 趴电脑前狂搜“气象雷达咋吐数据”
知道和经纬度有关还不够。我冲回书房开电脑,翻了好几个气象爱好者的论坛。有人贴出来一张雷达数据截图,密密麻麻全是数!标题写着“雷达反射率格点产品”——每个格子里的数字,就代表那方块区域上空云里头水滴的多少。数字越大,雨砸脑门上的概率越高!
关键来了!这些数据格子怎么定的?原来雷达转动扫描的时候,压根儿不是随便扫。它像农民犁地似的,按设定好的角度和距离刻度线,一根线一根线地“犁”过去(专业词叫“径向扫描”)。扫描结果被强行“摁”进计算机预设的经纬度网格里。我查到本地雷达的数据网格大小,好家伙,1公里乘1公里!这就解释了为啥暴雨能精准地绕过我家——雨带边儿刚好卡在我家东边那个格子里!
3. 对着卫星云图玩“大家来找茬”
光靠雷达不行,我还挖到气象台另一个法宝:卫星云图动画。我找到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官网,点开高清动画。云像棉花似的慢悠悠飘着,但这回我死盯图上的参考线——没错,还是经纬线!我注意到预报员解说时老说:“在30.5°N以北地区转晴……” 哈!他们就是用经纬度当标尺,把云切分成一块块“棉花糖”来追踪的!卫星每隔15分钟拍一张,比着经纬线一叠,云往哪儿跑、跑多快,清清楚楚。
4. 动手拿小区做“靶子”验证
理论懂了,手痒想试试。昨天下午又报雷阵雨,这回我先瞅准预报图:深红色泡泡中心位置标着121.36E,31.22N。打开手机指南针APP,配合百度地图(虽然没定位到小数点后两位,但大概方位能估摸)。我家坐标约121.34E,31.20N——偏西南!暴雨核心在东北边!
我抱着胳膊站阳台盯着。好家伙!东北边天际黑得跟泼了墨似的,闪电咔咔劈,而我头顶上居然还能看见几缕蓝天!雨真的只砸东北角那一片,半个小时后朋友圈就刷屏了:“XX路口淹成河了!”——那位置,跟我看到的暴雨格子完全对上!
这下彻悟了:天气预报说“局部有雨”,真不是糊弄人!人家背后是雷达和卫星在密密匝匝的经纬网小格子里实时盯梢,雨下不下、下哪儿,早就框得明明白白。咱觉得不准,多半是没搞懂自己站在哪个格子上!以后再出门,记得扒拉大地图,看清自己躲在哪个小方块里——这可比光瞅着“降水概率70%”靠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