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去川西玩这事儿,我得好好唠唠。以前总听人说高原反应多吓人,没亲身体会过总觉得是矫情。这回自己撞上了,才懂那个难受劲儿,差点把行程都搅黄了。
开车上山,还美滋滋
我们是自驾上的山,路是真难开,拐弯抹角的。一开始啥感觉没有,海拔大概3200米左右,我还在副驾驶嘚瑟,手机举窗外拍云。同车的老张提醒我悠着点,别蹦跶太欢,我嘴里答应着,心里根本没当回事,觉着自己身体倍儿棒。
不对劲,是从手指头开始的
记不清具体过了多久,大概上山后小半天。我坐车里抠指甲玩儿(这坏习惯),低头一看,发现指甲盖有点发紫!不是整个手,就指甲那圈儿有点紫青色。当时心里咯噔一下,赶紧问老张:哎你看我这手颜色正常不?老张凑过来瞅了瞅,说:“哟,你这颜色不对,有点像缺氧。” 我这才觉得好像有点喘不上气的感觉,不是那种上不来气的憋,是吸气吸不饱,胸口里像塞了团湿棉花,沉甸甸的。
头也跟着凑热闹
紧脑瓜子开始嗡嗡的。不是那种喝大了的晕,也不是感冒头疼。怎么说,就像有人在我太阳穴旁边放了个劣质音响,低音开最大,突突突地闷着震,脑袋发胀发木。整个人没啥精神了,刚才还想下去拍照,这会儿就只想瘫在座位上,啥也不想干,甚至有点犯恶心,胃里不太舒服。
我当时的症状总结起来就三样:
- 指甲/嘴唇有点紫不拉几(专业点叫发绀)
- 喘气费劲,胸口发闷(吸气吸不到底的感觉)
- 脑袋胀痛,嗡嗡响,犯恶心(类似轻度宿醉)
马上自救!别硬扛
一看这情况,老张有经验,立马靠边停车了,说我别瞎动。他赶紧从后备箱捞出来一个便携氧气瓶(谢天谢地带了这玩意儿)。那氧气吸起来,味道有点怪,形容不上来,一股铁锈味?但不得不说,是真管用!对着鼻孔呲呲吸了大概5分钟,明显感觉胸口那块湿棉花被抽掉了一点,能多喘进去两口气了,脑袋的嗡嗡声也小了不少。
然后就是灌水。老张逼着我大口喝水,说稀释血液啥的。我灌了一瓶矿泉水下去,又掏出包里还没开的可乐,也咕嘟咕嘟喝了。可乐?对,就是可乐!老张说这玩意儿里面有点糖分,升血糖能缓解点不适。反正死马当活马医。
再就是赶紧放平座椅躺下,把脚抬高了点。老张让我别说话,别费力气,就老实躺着吸氧喝水。停车的地方海拔还是高,我们缓了有将近一个小时,看我没那么蔫了,才慢慢往低海拔的地方开下山。
事后教训深刻
这事儿给我几个大教训:
- 高原反应真不是吓唬人的:哪怕之前一点事没有,突然来一下也挺凶险,尤其是在荒郊野外。
- 指甲嘴唇颜色是报警信号:这玩意儿自己低头就能看见,特别直观!别等头昏眼花才反应过来。
- 氧气瓶是保命符:去高原,尤其自驾或者去偏僻地儿的,这玩意儿必须塞包里!关键时刻真救命。
- 可乐也算“救命水”:虽然听着不靠谱,但有点用。主要还是多喝水,温水最
- 别犟!赶紧下山:感觉不对,别犹豫,往下撤是王道。低海拔自然就缓过来了。
对了,还有个糗事。到了低点的地方住下后,我那高反是好了,结果可能猛灌水灌猛了,加上有点受凉,开始又拉又吐… 后来查了查,拉肚子也是高反后期可能会出现的状况之一!高原这地方,真是对咱平原生活的哪哪儿都不友敬畏自然,安全第一!咱出去玩是为了开心,可别把自己玩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