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吃饭时候,我突然冒出来个念头:“倒霉”这个词儿到底是咋来的?说干就干,我立马放下筷子,开始折腾这事儿。
先打开手机查了下百度,输入“倒霉的历史由来”,跳出来一堆乱七八糟的网页。点开几个看了,全是些浮皮潦草的解释,没一个讲明白的。我心说,这不行,得自己动手发掘才行。
翻出我的旧书架,扒拉半天找出一本破破烂烂的《古代俗语大全》。从头往后翻,眼睛都快瞅花了,总算在“倒”字头找到了点线索。书上写,“倒霉”最早是清朝时候一个俗话,意思是“倒了霉运”,跟科举考试挂上钩了。
我寻思着,光看书还不够,得找点真人聊聊。就发了个朋友圈,问大家谁听过这个词儿的故事。结果?一个老乡回复说,他小时候听爷爷提过一嘴:“倒霉就是走路绊倒,饭都倒霉透了!”这话把我逗乐了,不过还是没解开根儿。
接着我又跑图书馆,抱了一堆旧报纸和老书回来。坐在桌子前,一张张翻翻。你猜怎么着?翻到下午三点多,突然停电了!屋里黑漆漆的,啥都干不成。我气得直骂娘:“这不成心倒霉吗?”正这倒霉事儿提醒我了——这词儿肯定跟老百姓倒霉日常有关。
不放弃,点蜡烛继续翻。看到一页乾隆年间的记载,里面写着京城科举考场上,有个考生连考三次都落榜,老百姓都说他“倒了霉运”。原来,这词儿就是这么起来的,专指那些运气背到家的事儿。我赶紧抄在笔记本上,心满意足。
折腾到晚上,总算搞明白了:倒霉最开始就是清朝考试落榜的人用的,后来扩散到各种倒霉事上。结束时候,我还真遇到个倒霉事——吃饭太晚,外卖都凉了,只能啃方便面。这不活生生例子吗?倒霉这个词儿,搁今天也一样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