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又被称为什么节?巧夕等古人浪漫叫法

最近闲着没事干,刷手机看到朋友圈都在秀七夕节美食和活动照,突然好奇起来,为啥现在都管这叫“中国情人节”?古人肯定不这么土,肯定还有更浪漫的叫法。我就琢磨着,得亲自扒拉一下这些老掉牙的玩意是咋回事,免得到时候聊天露怯。

开始乱翻资料

昨天吃完晚饭,摊开电脑就乱搜一通。先看了几篇讲历史的文章,眼睛都快瞪瞎了。记得有篇文章说到汉代的事儿,那时候妇女一到七月七就扎堆搞事,拜啥“织女星”求针线活儿别整烂活,这节就叫“乞巧节”。我寻思,这不就跟现在美甲培训班一样嘛女人自己嗨就行了。翻着翻着,又发现唐代人更离谱,直接改口叫“女儿节”,姑娘们穿新裙子聚会跳舞,还互送手绣香囊啥的——这不就是闺蜜趴嘛我这糙汉子都眼馋了。

我翻到一堆地方活动新闻。去年八月,大理那儿搞了个集体婚礼,露天晒书又飞蝴蝶的,热闹得像是拍偶像剧。当地人提到个名儿“巧夕”,我心想这啥玩意儿?一查才知道,“夕”就是夜里,“巧”还是那个乞巧意思。古人真会玩,晚上点上香烛、摆瓜果瓜果,围着祭坛叽叽喳喳,这不比半夜刷抖音浪漫多了?还有个词“兰夜”,跟古书里说的对上了:“七月天汉清如练,兰夜私语祭婵娟”——月亮当顶,一群人偷偷嘀咕星空,想想就美惨了。

动手体验一把

光看不练假把式,今儿个我起了个大早,溜去镇上新开的民俗馆。那儿正好搞七夕活动,志愿者阿姨拉着我说个不停。她手把手教我玩“穿针引线”:拿着一根小针和彩线,站太阳底下比划半天,我才穿进去一根线头!阿姨笑话我:“小伙子笨手笨脚的,这节在古代叫‘穿针节’,姑娘们练得快能开店。”还给我尝了点儿巧果,就是甜得齁嗓子的饼干;旁边大叔说,这叫“小儿节”,孩子们吃零食打滚儿的玩意儿。

我还试了试“投针验巧”这奇葩把戏——往碗里扔针,看影子猜粗细。结果针老掉地上,逗得全场哈哈笑。阿姨讲,这习俗在北方还有残留,女人聚一块像考试现场,争当“年度巧姐儿”。我听着听着才学明白,这些别称都藏着小故事:比如“星期”不是说星期一,是牛郎织女一年才约会上一次的星辰日;“双七”“重七”更简单粗暴,不就七月七号嘛

  • 乞巧节:汉代起,拜织女求聪明手。
  • 女儿节:明清流行,纯妹子社交趴。
  • 巧夕:浪漫小名,专指夜晚乞巧。
  • 兰夜:七月雅称“兰月”,月光下祭拜。
  • 穿针节:考验手快,比谁针线活儿牛。

整完总结感想

忙活一天到家,腿快断了,但心里倒亮堂不少。学懂这些老名儿才懂古人浪漫:根本不是啥情侣撒粮日,是小老百姓搞女权、求进步的正经事。现代瞎说“中国情人节”简直打脸,闺女节穿针比瞎表白硬多了!翻着笔记写博客,我得意地想:下回过节跟人吹牛,掏出一堆别称准唬住场面。得,先这么着,回头再练练穿针活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