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儿个洗脚刷短视频,突然蹦出个题目:《有眼不识泰山和哪位历史人物有关?》,哎哟我这好奇心“噌”一下就上来了!我寻思泰山嘛咋还扯上历史人物了?难道是说哪个皇帝老儿微服私访没被认出来?好家伙,这回可真得较个真儿,把这事儿捋明白了。
一、开头就让我傻眼
我立马丢了擦脚布,坐电脑前先百度词条。“有眼不识泰山”嘛意思我懂,就是“没见识,认不出大人物”。可下面注释愣是没提具体人名!就一句“比喻浅陋无知”,这不废话嘛这感觉就跟点了盘红烧肉,端上来一盘萝卜似的,忒不爽!我心里嘀咕:古人造词儿总有个由头?
没辙,只能翻老书。书架最顶上那本落灰的《成语源流大辞典》被我扒拉下来,戴着老花镜一行行找。翻到“有眼不识泰山”那页,好家伙,密密麻麻好几行小字!书上写着:“一说与泰山之神有关…另传始见于古代民间故事,指向鲁班与徒弟泰山…”鲁班?!做木匠那个祖师爷?咋跟他徒弟扯上了?这弯儿拐得,比村口王大爷赶牛车还急!我挠着后脑勺,这答案跟我猜的皇帝故事差了十万八千里!
二、坐着公交查野史
第二天坐公交去办事,我还在琢磨这事。手机搜“鲁班 泰山 徒弟”,跳出来个野史段子:说鲁班收徒眼光贼高,有天看中个小伙子泰山,考验人家手艺。泰山用边角料做了个精巧木鸟,结果鲁班一看就火大——觉得这小子不走正道搞花活,直接把人撵走了!后来鲁班逛集市,瞧见个木头玩意儿雕得跟真山似的,街坊都夸:“泰山手艺真绝!”鲁班凑近一看,当场傻眼:这分明就是当年被自己赶走的徒弟!拍着大腿长叹:“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
我捧着手机差点坐过站。这故事听着像那么回事儿,可总觉得缺了锤:
- 徒弟真能做出让祖师爷打脸的玩意儿?
 - 成语里“泰山”是地名还是人名?
 - 正史咋一个字没提?
 
这感觉就跟吃瓜吃到半截发现没籽儿,噎得慌!
三、蹲书架底下找铁证
回家我干脆把书房地板当战场,摊开《战国策》《吕氏春秋》一顿猛翻,连灶台边上垫桌脚的《天工开物》都没放过。折腾到半夜,头发挠掉好几根,愣是没找到鲁班和泰山这对师徒的半点官方记录。倒是在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里挖到宝了!书里白纸黑字写着:“俗说泰山之神能呼人魂魄…”,后面跟着句重点:“畏敬之意,反谓‘不识泰山’也”。
我拍着大腿乐了——古人怕泰山神怕得要死,不敢直呼其名,干脆用“不识”当避讳!这就好比村里人不敢提张屠夫大名,只敢背后说“那位拿刀的”。成语“有眼不识泰山”的“泰山”根本不是人名,就是实打实那座五岳之尊!搞半天,我让野史段子忽悠瘸了!鲁班徒弟那故事八成是后人编出来图个乐呵,真正源头是古人对高山神灵的敬畏!
四、洗澡时候想明白了
热水器哗响着,我脑子里也跟放电影似的:闹半天这词儿跟“历史人物”压根没关系!成语就是层窗户纸,捅破了才透亮。你说我这一通折腾图从刷短视频较真,到翻古籍考据,差点被野史带沟里…发现答案就藏在古人的日常忌讳里。这感觉就像在床底下找鞋,找得满头大汗,结果鞋就穿脚上!
所以朋友们,下次谁要是显摆“哎呀你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咱就乐呵呵怼回去:“嗐,我有眼不识泰山嘛”心里明白着——这不是我无知,是老祖宗把敬畏化成了大智慧!这趟折腾值了,好歹下次吃酒吹牛有资本,拍拍胸脯说:“泰山?我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