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窝在电脑前扒春节档数据,鼠标滑到《热辣滚烫》那个15亿的票房数字时,心里咯噔一下。这片子凭啥能压着一堆大片冲到第一?我这人就爱较真,立马翻出小本本开始折腾,非把它的门道摸清楚不可。
第一步:先当回数据民工
打开票房统计平台,把上映头七天的数据全拉出来列成表。好家伙,这片子不是慢慢爬上来的,是从大年初三开始就像坐火箭似的,排片量蹭蹭涨,单日票房哐哐翻倍,直接把同期几个对手甩开一个身位。心里琢磨:光靠运气可冲不了这么猛,里头肯定有硬功夫。
第二步:钻进“热辣滚烫”的盘子
这回我把手机当主战场。微博热搜榜往前扒拉了半个月,发现贾玲减重100斤这个话题简直是颗深水炸弹,从官宣定档开始就没消停过。更绝的是在短视频平台,官号像算准了似的,卡着点往外丢物料:今天放段贾玲健身的幕后花絮,过两天来个反差巨大的瘦身前后对比,再隔几天放出瘦身成功的角色定妆片段...刷十条视频,准能撞见一两条。这铺天盖地的架势,我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钱燃烧的味道。
- 关键发现1:痛点挖得准 – 减肥这话题太接地气了!片子里贾玲演的角色,从“废柴”到拳台逆袭,那身膘是真减真练出来的。我朋友圈里好几个平时不咋看电影的大姐,居然都带着全家老小去看了,回来还发圈说“看哭了”。戳心窝子这事,算是被它玩明白了。
第三步:摸它的营销门路
光看热闹不行,得扒它的推广路子。我特意翻了抖音、快手上几个电影大号的推送记录,发现它特别会搞“碎片化传播”。拳击训练那种喘不上气的累、吃沙拉吃到生无可恋的惨、还有挨拳头时龇牙咧嘴的疼...全被剪成十几秒的短视频,配上带劲的音乐往外扔。这种片段太有传染力了,我刷到都忍不住点个赞。更精的是,它没把宝全押在明星身上,反而找了一堆生活类博主接力。健身达人现身说法聊减重有多苦,美食博主对比拳手餐和自己做的“减脂餐”,连情感博主都来掺一脚分析“讨好型人格怎么翻身”...硬是把电影塞进了普通人的日常话题里。
- 关键发现2:钱花在刀尖上 – 这片子营销预算估计全砸线上短兵相接了。传统硬广见得少,但在你刷手机必经之路上埋满了“地雷”。花钱不多,动静贼大。
第四步:复盘那个要命的春节档
把日历翻回春节前琢磨档期。今年春节电影票贵得离谱,但偏偏大家憋了几年就想热热闹闹聚一块。《热辣滚烫》讨巧就讨巧在它是个能全家人一起看的励志故事,又带着喜剧的壳子。我除夕那晚约朋友吃饭,饭桌上亲戚还念叨:“看那个打拳的?听说能带娃看!” 后来问了一圈真看了的同事,反馈出奇一致:虽然片子不算顶级神作,但过年看不添堵、有话题、看完心里暖烘烘。这“合家欢”的定位,在春节档简直像量身定做的金饭碗。
- 关键发现3:档期就是命根子 – 这要搁五一国庆,效果起码打对折。春节情感需求大过天,它正好端上一碗热腾腾的“励志鸡汤”,谁喝谁暖和。
折腾完这几步,笔记本都写满三页纸。结论简单:真事+真人+真情。演员真豁得出去减一百斤(换我肯定瘫了),片子敢拿自己当“励志产品”来运营,又踩准了春节那根“需要点感动”的心弦。这票房第一的椅子,它坐得不算侥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