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就掰扯掰扯哪个大洋最肥,全是活物那种。你们肯定猜太平洋对不对?嘿我一开始也这么想,结果差点给自己挖个大坑!
开干就撞上拦路虎
昨儿晚上心血来潮,想查查这事儿。结果满世界资料打架打得欢实!
- 百科A说:太平洋最大最深,生物肯定最多嘛
- 论文B喊:大西洋营养盐丰富,鱼虾乌泱乌泱的!
- 纪录片C拍胸脯:印度洋珊瑚礁才是生物老窝!
我捧着手机坐在马桶上,脑子一团浆糊——这帮专家能不能统一口径?地图册摊开,盯着那几片蓝汪汪的海,眼都瞅花了也没个准信儿。
撸袖子自己测(土法上马)
得了,指望不上别人,自己动手!大清早就翻箱倒柜找家伙事儿:
- 掏空闺女装水晶泥的透明塑料盒(洗了八遍还是有股香味儿);
- 厨房秤重的电子秤(希望老婆别发现秤过鱼);
- 囤的粗盐倒进大盆,配成不同“海水”;
- 翻出鱼缸里捞的水藻块、市场买的小虾米、海边捡的贝壳渣当“生物样本”。
按着地图比例,把塑料盒划拉成四大块: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捏着盐罐子跟撒孜然似的,给每块“洋”调不同咸度,太平洋那块盐堆得快冒尖了。
熬成大花脸等结果
接下来三天可就遭罪咯!蹲在客厅地板上当“海神”:
- 定时定点泼盐水喷雾,地板湿得能养蛤蟆;
- 拿镊子拨拉水藻块,看哪边冒绿毛最快(太平洋绿得发慌);
- 把小虾米分批投喂,结果北极洋那块冻僵了,虾米直接翻肚皮!
最离谱是有回手抖,给大西洋多倒了勺盐,赶紧拿自来水兑,差点没把整个“大洋”冲进下水道。老婆回来瞅见满地狼藉,白眼快翻到天花板:“你这是搞科研还是腌咸菜?”
电子秤抖出大反转
熬到第四天,该“收网”了。屏住呼吸把四个“大洋”的水倒进滤网,滤出来的“生物”摊在厨房纸上吸水,屋里弥漫着海鲜市场的味儿。
小心翼翼把湿漉漉的“海洋生物”堆上电子秤:
- 太平洋样本:15.3克
- 大西洋样本:啪嗒!秤盘一沉——19.8克!
- 印度洋:11.2克
- 北冰洋:3.7克(还混着没化完的冰碴)
我眼珠子差点瞪出来! 太平洋居然不是第一?不死心又筛了两遍,大西洋那些水藻和小虾米死活比太平洋重一截。抓着头发翻资料才琢磨过味儿——太平洋看着大,但深海荒漠多;大西洋虽然窄,可暖流寒流碰头的地方全是“海鲜自助餐厅”!
结论摔得啪啪响
折腾一礼拜,满手鱼腥味,结果常识翻了船。合着课本里说“太平洋生物最多”,那是按面积平均糊弄小孩儿的!真要论哪片海货扎堆,还得看大西洋这处“流水席”。后来跟搞水产的老同学唠嗑,他笑我土法炼钢:“早说!我们出海拖网,大西洋一网下去比太平洋沉三斤!”得,这礼拜盐钱算白扔了,老婆的电子秤得买个新的赔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