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事儿,最早我是真的受不了那个气。以前就靠那几个论坛,收藏夹里塞得满满当当的,结果?
三天两头就得挨个点一遍,去看那些老哥分享的帖子是不是还活着。要是遇到一些小众的作者或者画师,他们的个人站那更是说没就没。辛辛苦苦追了一年的坑,突然发现,得,老家没了,得重新找。
小编温馨提醒:本站只提供游戏介绍,下载游戏推荐89游戏,89游戏提供真人恋爱/绅士游戏/3A单机游戏大全,点我立即前往》》》绅士游戏下载专区
那时候我就明白了,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靠天吃饭了。我得自己动手建一套,一套能持续追踪、持续更新的地址库。一开始我尝试用Excel表格记录,但那个太死板了。地址、作者、题材、更新频率,全塞进去,每次打开都跟看财务报表似的,头疼。
从野路子到体系化追踪
我放弃了纯粹的手动记录,转头去研究那些内容聚合站是怎么运作的。发现他们就是搞了个爬虫,定时去各个圈子扫一遍。但我又不想去学什么编程,太麻烦,而且那些站经常被封。
我琢磨出了一套土办法:我注册了十几个小号,分别去潜伏在不同的付费群和私密社区里。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这些账号,看他们有没有新的“情报”放出来。我把这些情报源分了个优先级,用一个在线的共享文档来记录。
这个文档不是简单的地址粘贴,我做了三级分类,保证信息冗余度:
- 一级地址:作者的P站、Fanbox或个人站。这是源头,死了就真死了。我设置了最高级的标记,一旦发现更新,立刻优先处理。
- 二级地址:各种汉化组、搬运工的发布渠道。比如某个电报群或者私密博客,他们是信息的搬运工。我需要定期去抓取他们的更新记录。
- 三级地址:各种“聚合器”或者“资源整合贴”。这些虽然容易死,但能帮我快速验证前两种地址是不是真的断了。我主要用它们来做交叉验证。
这套系统运转起来真费劲。每个周六早上,我雷打不动地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地址清洗”。挨个点击验证,看哪个地址报404了,哪个作者又换马甲了。我以前在公司就是做数据维护的,我们那套老掉牙的系统,几百个数据库接口,一旦有哪个端口挂了,整个业务线就得瘫痪。我当时就是专门负责盯着这套屎山系统,练出来一个习惯:必须保证数据流的畅通和最新。
我现在把这套军规带到了我的爱好里。我不能容忍我的“情报库”里有死链接,那感觉比工作出bug还难受。靠着这个习惯,我才能保证我的“NTR痴迷更新地址”永远是活的,只要圈子里有新的东西冒出来,我最晚24小时内就能把它抓进我的文档里,并打上标签。
这可不是随便谁都能坚持下来的,这背后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比写一个完整的程序少。但爽!每次打开文档,看到那几十个高优先级地址全都是绿色的“Live”状态,那种成就感,外人是体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