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今天翻笔记本,想起上个周末折腾的事儿,跟大伙儿唠唠这AK-47。事情,得从我那军迷发小儿上礼拜跑我家喝酒说起。
事儿是这么开始的
他喝得二麻二麻的,突然拍我肩膀问:“老听人说AK-47-A,到底是个啥玩意儿?跟AK-47有啥不一样不?” 我当场就懵了——AK我知道,47也熟,可这“A”打哪儿冒出来的?当时脸皮挂不住,只能哼哼哈哈糊弄过去。
钻牛角尖了属于是
哥们儿一走,我这心里就跟猫挠似的,不行,必须整明白。打开电脑一顿猛搜,好家伙,一打开满屏俄语字母,脑瓜子嗡嗡的。“卡拉什尼科夫”这名字拼写差点要我老命。翻了半天国内论坛,发现压根没啥人正经解释这“A”是我这倔脾气上来了,直接翻到最源头的资料,把老卡当年的设计稿和早期型号图片都扒拉出来看。
费老大劲对比完才发现:
- 老卡最早定型的那批,型号就简单粗暴叫“AK-47”,那会儿枪托还是实心木头整块的,死沉死沉的。
- 没过几年部队就嚷嚷着要轻点,这老头儿就动手改了,给后托中间掏了个洞减重,零件也简化了点——这下型号名后面就多了个杠A!
我真是服了!搞半天AK-47-A就是AK-47升级减肥版!这“A”后缀纯粹是厂子里区分型号用的,跟我们想象中啥高科技改进压根不沾边!这破字母坑得我好找!
光看不行,得动手
光看文字不得劲,我转头就在网上淘了个一比四的模型,寻思着拆开看看内部结构。那玩意儿小得跟牙签似的,我戴着老花镜,捏着镊子,汗都滴到镜片上了。拆个枪栓模型,硬是把手指头戳破了!不过折腾完倒是真懂了点门道:这玩意儿结构太糙了,活塞、枪栓、击锤,几个大铁块哐当哐当硬怼一起,可偏偏就是这种简单粗暴让它皮实耐造。
扒历史扒出乐子
搞清楚了“A”的问题,我这瘾上来了,又去扒拉AK的祖宗三代。看着看着笑出声:苏联人自己都嫌弃47-A太重,没几年又搞出更轻的AKM,把冲压技术用上了。结果咱们五六十年代那会儿,费老大劲把技术图纸吃透,吭哧吭哧仿出来的第一版——刚好就是苏联人自己都快要淘汰的47-A架构!等咱们完全消化了,AKM早成主流了。这时间差打得,真是捡了芝麻差点漏了西瓜,想想还挺有时代特色的。
折腾完说点人话
弄明白了我就给我那发小儿发消息:“兄弟,你那‘AK-47-A’,就是老AK减了个肥!不是什么新枪,别瞎琢磨了!”回头看看自己画的一本子零件草图,想想那拆模型扎破的手指头。这枪,看着傻大粗黑,里头全是生活智慧。简单是简单,可设计的人是真懂怎么让东西在泥地里滚、冰水里泡还能响。说到底,武器这玩意儿,皮实顶饱才是硬道理。行了,今天笔记补完,心里踏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