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涎香来源动物大揭底:原来是它贡献的!

这事儿我惦记好几个月了

我不是一直爱折腾点稀奇古怪的玩意儿嘛前段时间老有粉丝私信问我,龙涎香到底哪儿来的?说是抹香鲸拉出来的?听着就离谱!我寻思这事儿得自己弄明白。光上网瞎看不行,谁知道真假?得动手!

翻资料翻得头大

第一步当然是找书、上网搜。我的天,各种说法都有!有的说是鲸鱼吐的,有的说是拉的,还有说是死鱼肚子里捡的...看得我脑瓜子嗡嗡的,跟进了迷宫似的。什么“肠道分泌物”,“病理产物”,术语一堆,越看越糊涂。我就想知道,到底哪种动物,从哪个洞里出来的!

跑去博物馆看标本

光看书没用,得见实物!我麻溜地约了市里自然博物馆的门票,直奔海洋生物展区。盯着那条抹香鲸的大模型,恨不得拿个放大镜给它照个X光。解说员小妹妹看我这么起劲,还特意过来问我有啥问题。我问她:“龙涎香这宝贝疙瘩,到底从抹香鲸身上哪个部位搞出来的?” 她愣了一下,说展馆信息主要讲分布习性,细节得查资料...得,白激动了。

死磕国外纪录片,有门!

回家不死心,翻墙找(当然是用正规工具哈)。专门搜国外科考纪录片,找抹香鲸的!眼睛都快看瞎了的时候,终于被我逮到一个片段!一个白胡子老教授拿着新鲜出炉的、还湿漉漉的龙涎香,手舞足蹈地讲解! 他指着抹香鲸长长的肠道模型,比划着说这东西是在大肠里形成的,主要是为了包裹那些消化不了的鱿鱼嘴啥的硬玩意儿。关键来了!他说刚开始出来是稀软的,发黑发臭,像烂泥巴糊糊!后来飘在海上风吹日晒几十年,海水泡泡,才慢慢变硬、变白、变香的! 我一拍大腿:“敢情真是拉出来的!还是半成品!”

找了个大学老师问个底掉

怕纪录片不够权威,我又厚着脸皮,托朋友引荐了个海洋生物研究所的老师。微信电话打过去,一聊就是半个钟头。人家老师证实了:没错,龙涎香基本上就是抹香鲸的“特产”。它吃大鱿鱼吃得贼凶,那鱿鱼嘴像小石子一样,普通胃可受不了。为了不划破肠子,抹香鲸的肠道就会分泌一种特殊的蜡状东西,把硬物包起来,慢慢往外排。这东西就是龙涎香的“毛坯”。老师还说,刚出来那会儿味道可真不好闻,腥臭腥臭的,像隔夜鱼虾混合劣质肥皂的味道,谁能想到它晒老了反而成了宝贝!

自己鼓捣“模拟实验”

光听多没劲,我得感受感受!买不着真龙涎香(太贵了!),我就搞了个山寨实验:找来一小块蜂蜡(当鲸的分泌物),弄了点碎贝壳和鱼骨(当鱿鱼嘴),把它们混在一起,外面裹上厚厚的泥巴(模拟海洋环境),扔阳台花盆里日晒雨淋。没事儿就去抠抠,闻闻。头几天,那味道...简直是生化武器!臭得我捏着鼻子。过了几个月,泥巴干了硬了,味道确实淡了点,还带点泥土的腥气。虽然跟真正的龙涎香转化没法比,但至少有点概念了——时间和大自然的力量,能把臭石头变香饽饽!

想买点边角料感受下,差点被坑!

好奇心害死猫,我就琢磨着淘一小块来闻闻。网上水深得很呐!一搜全是假货,塑料的、石头的、香皂冒充的,吹得天花乱坠。我还真加了几个卖家聊,一个比一个能忽悠,有的还发“海上打捞视频”,一看就是盗用的素材。价格从几百到几万,真敢要!幸好我之前查过资料,真品什么样心里有点数,又跑去专门的香道论坛潜水学习。有个老手说,拿加热的针去烫真品,会融化出油状物,有特有的香味;塑料一烫就糊。我也不敢买了,怕交智商税,就在本地的老牌香铺,软磨硬泡让人家拿了一点点他们珍藏的样品出来,隔着玻璃柜子闻了一下。那味道真形容不出,不是香水那种直白的香,有点凉凉的泥土感混合着海藻腥气,后面才有一丝很特别的甜润,闻着让人心静。没白跑!

这回是真服了

折腾这么一大圈,从查书看片、问专家到瞎胡搞、差点上当,算是把这个事儿摸了个底朝天。以前听名字觉得多高贵神秘,结果来源这么接地气,甚至有点“重口味”! 想想真是奇妙,抹香鲸这大家伙,被硬鱿鱼嘴硌得肠胃不舒服,拉出来的一坨“粑粑”(半成品),在海上漂了几十年,居然能变成价值千金的宝贝。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阴差阳错,不服不行!

后记:那罐臭泥还没扔

对了,阳台花盆里我那罐山寨实验品还在那风吹日晒。偶尔有朋友来,我就神秘兮兮地说:“给你闻个海的味道!” 他们一闻,那个表情...哈哈!估计还得晒个十年八年,才能稍微入点味儿?管他,就当个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