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辅导儿子写作业,这小子突然问甲骨文为啥都是裂成一块块的。我顺嘴说当然刻在乌龟壳上,结果他追着问乌龟壳不会碎吗,直接把我给问懵了。得,为这事儿折腾到半夜,干脆把实验过程都记下来。
一、翻箱倒柜找材料
翻完资料才发现自己闹了大笑话!甲骨文压根不全是龟甲,牛骨头占比六成多。冲进菜市场找牛肩胛骨,肉摊老板像看傻子似的甩我两根光溜溜的骨头棒子。又跑去花鸟市场买乌龟壳,鱼缸旁边摞着的整龟壳比脸还大,店家嘟囔着说这玩意通常磨粉入药。
- 龟甲:巴掌大龟壳用醋泡三天,刷得手都脱皮才除尽肉渣
- 牛骨:菜刀哐哐剁成平板,煮完再晒干折腾三回
- 豪华替补:连干木耳、五花肉皮、硬纸板都备上了
二、厨房变原始作坊
厨房瓷砖被我划得全是道子。龟甲硬得反光,刻刀打滑差点戳到手;牛骨倒好刻些,就是碎渣崩得到处都是。最搞笑是五花肉皮,毛笔刚沾墨汁就渗成墨团团,老婆回来看见灶台血迹斑斑的牛骨片,吓得差点报警。
烤骨头时更狼狈:燃气灶开小火慢慢燎,龟甲先是飘出烧头发的焦臭味,十分钟后突然"咔嚓"裂成蛛网纹。牛骨倒是撑得久,可表面全烤成炭黑色,刻的字根本看不清。
三、血泪换来的冷知识
连拼带凑才发现:商朝人早把载体玩出花了!祭祀大事才用龟甲,日常记事直接刻青铜器。更绝的是有些甲骨背面还钻着圆坑,烧灼时裂缝顺着圆坑走向开裂,跟现在玩3D立体贺卡似的——敢情人家当年占卜还带防伪技术!
最打脸的证据在书房角落:去年收的仿古青铜酒樽,底部铭文拓片和甲骨文字体一模一样。儿子举着拓片纸喊"爸爸骗人"的时候,我这老脸真是火辣辣的。
四、差点漏掉的重点
你以为这就完了?凌晨两点刷论文惊掉下巴:安阳殷墟出土的刻辞鹿角比牛骨还多!合着商朝人逮着什么刻什么,跟现在网红在奶茶杯上写情书一个路子。上周野营捡的鹿角幸亏没扔,磨平了刻上儿子名字,这小子现在天天揣着当宝贝。
上个月装修房子还闹笑话。师傅说墙面误差三毫米算正常,我非拿着游标卡尺较劲。现在想想,三千年前的古人连乌龟壳裂缝走向都能控制,我那点强迫症真是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