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菜市场看见牛蛙摊子,突然就好奇这玩意儿为啥叫“牛蛙”。听着像牛和蛙生的似的,我寻思这不扯淡嘛肯定有门道。
第一步:百度差点把我带沟里
回家就开电脑,在搜索框里啪啪打了“牛蛙为什么叫牛蛙”,好家伙,跳出来一堆养殖广告和美食攻略。排第一那个百科写得模棱两可,说“因其叫声洪亮似牛”,又补一句“个别地区因其体型命名”。看完我更懵了,这到底是喊得响还是长得壮?
第二步:翻老教材找线索
想起书架上有本压箱底的《动物学》旧教材,赶紧扒拉出来。手指头粘着灰哗哗翻到两栖动物那章,还真找到牛蛙的配图说明。书上白纸黑字写着:“原产北美,本名Bullfrog,Bull即公牛之意,因其求偶鸣叫低沉如牛吼而得名。”好嘛原来是嗓门像牛!
第三步:政府网站再确认
教材毕竟几十年前的了,怕不准确,又憋着劲儿搜了下正规发布的信息。在省农业信息网里翻到份“引进物种养殖规范”的文件,正文里明明白白提了一句:“该物种雄蛙繁殖期发出响亮的'哞'声,故民间习称牛蛙。”政府文件总不会乱写?这事儿基本实锤了。
第四步:学术论文收个尾
还不死心,钻进知网下了一堆动物学期刊。有篇专门研究外来蛙类的论文里说得最透:“'牛蛙'俗称实为意译,直接对应Bullfrog的Bull(公牛)与frog(蛙)组合,音译则与'田鸡''水鸡'等本土称呼格格不入。”读到这儿我才一拍大腿——敢情是翻译的时候直接把人家外号搬过来了!
这事儿为啥这么较真?
说来话长。小时候跟我爸去水产市场,指着池子里牛蛙问“这是牛还是蛙”,旁边鱼贩子张嘴就来:“这是新品种!牛和蛙杂交的!肉可嫩了!”唬得我整整十年不敢吃,总以为吃了违禁产品。直到去年聚餐咬了口干锅牛蛙——香得我差点把舌头吞了!这憋了二十年的冤种感,今儿个可算找着科学依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