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点外卖,吃着宫保鸡丁,突然觉得名字怪怪的。"宫保"听着像保卫皇宫似的,是啥意思?我这人好奇心重,非得弄明白不可。就开始了我的折腾之旅。
动手开始查资料
先掏出手机,打开百度,一顿猛搜。输入"宫保的意思",蹦出来一堆垃圾信息,有说是四川菜起源的,有说是拼音缩写,简直乱七八糟。我看得头大,就改查历史书。想起床头有本《清朝官制》,翻出来哗翻了半天,结果全是繁体字,认得好累。但耐着性子往下看,终于找到点线索——有个叫丁宝桢的官员,他官衔里有"宫保"这个词。
我找了朋友老王问。他历史迷,一聊就冒出来:"那不就是太子少保嘛清朝时,皇帝给的荣誉官衔,民间管叫'宫保'了。"我一听,半信半疑,又跑去网上搜清朝档案。查了半天,才确认了:丁宝桢是晚清官员,被慈禧封了个"太子少保",但大家习惯叫他"宫保丁"。他喜欢吃鸡丁炒着吃,后来这菜就沾了他的官衔名,成了宫保鸡丁。
遇到的坑和学习过程
这过程真是一波三折。头一次查书,字都认不全,害我用手机拍图转简体,才勉强读懂。网上查证更烦,啥伪历史网站冒出来,说宫保是神话人物,我差点被带偏。还好坚持下来,关键一步是比对多个资料:那清朝书记载了丁宝桢在山东任职时的事,跟网上可靠档案对上,才算实锤。
我写了篇小笔记,总结出来:
- 宫保最初是清朝官员"太子少保"的俗称。
- 丁宝桢是代表人物,他的菜因这官衔得名。
- 背后是个小故事:清朝官衔变民间美食符号。
这让我明白,很多习以为常的词,都藏着历史八卦。以后啃宫保鸡丁,还能吹吹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