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行当有什么特色?(戏曲末核心特点简单介绍)

今天在哔哩哔哩刷戏曲剪辑时,突然瞅见评论区有人问“为啥主角唱完总有个人出来收尾,那是干嘛的?”,才想起自己一直没搞明白戏曲里的“末行”到底是个啥角色。挠头琢磨半天,决定干脆自己动手捋一捋。

翻资料差点看成斗鸡眼

先是在书架上把那本积了灰的《戏曲行当图解》扒拉出来。哗翻到“末行”那章,好家伙,字儿密得跟蚂蚁搬家似的。我捏着书脊使劲晃了晃,差点没把老花镜抖掉。看了几页,猛地一拍大腿——懂了!原来这“末行”以前在元杂剧里就是男主角担当!可后来戏曲发展着发展着,活儿就被“生行”抢走一大半。末行就像被拆了零件的旧机器,剩下些零碎功能:戏开场出来念引子、结尾出来说吉祥话、中间串点小配角

排练场盯到脖子发酸

光看书哪够!下午专门溜达去市剧团,正赶上他们排练《草船借箭》。我缩在道具箱后头死盯着台子瞧。诸葛亮唱完那段经典唱词,啪嗒,一个老头儿提着灯笼就溜达出来了。这人戴顶黑绒帽,穿件灰不溜秋的褶子,嗓子像是被砂纸磨过,开口就来:“丞相妙计安天下——” 他站那儿捋着胡子慢悠悠收尾,整台戏的气势都顺着他的话尾巴落地了。

回家路上越想越有意思,掏出手机又扒拉半天资料。翻着翻着发现个好玩的事:现在多数剧种把老生归进“生行”,但有些地方戏还倔着

  • 比如京剧里演鲁肃那类忠厚老实的,分明该叫“末”嘛结果全塞进“生行”当老生
  • 倒是川剧死脑筋,管戴白胡子的老头儿还叫“末”,后台嚷嚷“老末上场了!”

脸谱差点怼上显示器

晚上点开昆曲《十五贯》录像,举着平板都快贴到鼻尖上了。看到况钟审案那段,那个演小商人秦古心的演员脸涂得白扑扑的,下巴吊着截短胡子,哈着腰给官员递状子,说话还带着颤音。我突然悟了——这不就是末行分出来的“副末”吗?专门演插科打诨的丑角儿!以前老听人说丑角有“方巾丑”“袍带丑”,原来都是从末行这棵老树上分出来的枝杈。

排戏时我试了试演《西厢记》里的张生仆人。刚念完“红娘姐这边请——”,转身就被裙角绊得趔趄,逗得演莺旦的小姑娘噗嗤笑场。看来想演好末行的角色,嗓子得糙中带劲,步子要稳里藏巧,真不是举着灯笼当木头桩子那么简单。

以前光知道追着主角看,现在才算明白:末行那简简单单几句话、几步路,就像给戏文扎上的收口袋。少了他,整场戏就跟新衣服没锁边似的,风一吹就散架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