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突然想聊聊写故事时栽过的坑,就说说故事背景和角色设定这俩玩意儿。之前憋了个架空历史题材的小说,刚开头就卡壳了——男女主角见面吵架的段落写得跟白开水似的,自己读着都想打哈欠。
最初想得太简单
我琢磨,背景不就是个时间地点嘛大笔一挥:“永昌三年,京城西市”。角色设定更省事,女主角标签贴个“叛逆将门千金”,男主角写个“腹黑王爷”完事儿。结果写对话时直接懵圈:这俩人吵架为啥非得在布庄门口吵?王爷为啥跟逛菜市场似的溜达?想着都脚趾抠地。
气得我直接把刚写的三页稿子撕了。
翻出压箱底资料
抽屉里还留着去年去山西旅游买的《古代纺织工艺》图册,当初纯当纪念品。这回真翻出来啃了:原来京城西市布庄分南北两派,北派专卖粗麻,南派专供贵族云锦。立马把吵架场景改成南派布庄“锦云轩”。
还查了典当行账本复印件(景区十块钱买的),发现贵族买布料居然用“绢引”——类似现代购物券!赶紧让男主角掏绢引付款,女主角眼尖认出这券是她家被克扣的军饷换的。你看,这不就吵起来了嘛
画了张贼乱的关系网
拿A3纸把男主角“腹黑王爷”的标签全擦了,改成:“先帝第七子·军粮督办·养母是被女主爹斩首的敌国郡主”。红笔蓝笔一顿划拉:
- 跟兵部侍郎是酒肉朋友(实为监视)
- 府里厨子专做北疆菜(养母口味)
- 腰间玉佩刻狼图腾(生母部落象征)
蜘蛛网似的连线看得眼晕,但角色突然活泛了——他在布庄挑紫色云锦,是因为养母临终穿着紫衣;故意亮绢引,就是要激将门之女上钩!
意外收获新线索
最绝的是查军用干粮时,发现当时士兵带种叫“盔饼”的玩意儿:粟米压成盾牌状,烤得跟砖头似的硬。顺手写女主角偷掰盔饼硌牙的桥段,写饿了点外卖。等酸辣粉的工夫,突然拍大腿:男主角视察军仓时发现新式稻米盔饼更耐放,但口感和传统粟米饼天差地别——这不就是南北党派争军粮采购权的切入点吗!立马把外卖备注纸翻过来记灵感。
现在再回头看开头的布庄吵架戏:王爷甩出的绢引暗藏军粮账本密码,女主攥着的盔饼是爹给的防身武器,连布庄挂的紫幔子都成了复仇象征。背景和角色早拧成麻花了,谁还分得清先有鸡先有蛋?
所以说别信那些“三步速成设定法”,老老实实把细节揉碎了、浸透了,角色自己会从背景里爬出来掐你脖子催稿的!我那酸辣粉坨成团了,但新章节点子比粉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