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新年要吃年糕?3种美好寓意代代传!

昨晚泡糯米时候还在想,这年糕真有意思,看着普普通通,凭啥能成过年主角?今天蒸完一锅黏糊糊的年糕,坐在这儿嚼着,突然就琢磨明白了!把今儿这折腾过程跟你们唠唠。

一、材料翻箱倒柜,差点卡在第一步

琢磨着自家做更踏实,翻出老妈去年寄的大黄米面,一看保质期——好家伙,刚过期一礼拜!心里头直打鼓,扔了心疼,硬着头皮倒进盆里,闻了闻倒是没怪味。红糖罐子也见底了,敲了半天才抠出小半碗,热水一冲,那颜色淡得跟红糖水亲戚似的。红枣是过年剩的,有点干巴,葡萄干倒是超市刚买的。

二、揉面翻车现场,水多水少像打仗

第一个坑就栽在和面上!想着按网上方子倒水,结果大黄米面吸水性邪门,倒快了直接成糊糊,粘得满手都是。赶紧补面粉,又太干,散得捏不起来。来回折腾,豁出去了,水不够就用手蘸着往里拍,活生生把颗粒揉成团,盆边上粘的那层实在抠不下来,只能放弃。盖个保鲜膜饧着,那面团丑得像月球表面,坑坑洼洼的。

三、铺料全靠手感,红枣核差点硌牙

蒸笼铺油纸这步学乖了,刷油刷得滴答往下淌。挖一坨面按底上,黏得手套都差点扯下来。最烦是红枣去核!水果刀划拉半天,枣肉抠得碎碎的,核还老往指头上扎。偷懒没买去核神器真是后悔,眼睛都快瞅瞎了才弄出一小碗枣肉。葡萄干倒省事,哗撒上去,铺面时又手抖,有一块厚得跟小山似的。

蒸锅盖上那刻我悟了:为啥非得新年吃?

  • 蒸锅盖一掀,那热气“呼”地冲上来,真像把日子蒸腾起来了。以前单位食堂年年发真空包装年糕,冷冰冰的,哪有这刚出锅的架势?烫着手掰开一块,米香混着红枣甜味直往鼻子里钻,突然就想起小时候蹲在灶台边等吃的情景。
  • 黏是真黏,筷子都扯不断。闺女在旁边急得跳脚,我说别急,“黏”就是让咱们一家子绑紧点儿!去年她奶奶生病住院,全家轮着陪护熬过来,这不就跟年糕似的,越拉扯越紧实?
  • 黄澄澄的颜色看着就旺。把蒸糕倒扣出来,整个金光灿灿的。跟闺女说这叫“黄金糕”,她立刻把压岁钱红包装上去,说要“金上加红”,小财迷样儿逗得全家笑趴。

四、刚出锅的教训,放凉才有惊喜

急吼吼切一块塞嘴里,好家伙烫得直哈气还粘牙!闺女急得眼泪打转。晾到半下午再试,软糯劲全出来了,也不粘牙。大黄米面的颗粒感混着红糖香,葡萄干酸甜一爆开,比超市卖的水磨年糕有嚼头多了!就是切块时又粘刀,抹了凉水才好点——这大概就是“高升”的代价,好吃的东西总得费点功夫磨性子。

做完这一通才真懂了,为啥老话说“没吃过自家打年糕,不算过完整年”。这粘手的麻烦、烫嘴的等待、揭锅时的热气腾腾,合在一块儿,可不就是咱们盼的“年年高”么?嚼着这块黏糊家伙事,日子可不就是越过越黏糊,越熬越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