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早上翻日历发现快端午了,突然想起去年在苏州旅游时听本地大爷提过“端午申遗成功十五年”,心里咯噔一下——这非遗名头挂了十五年,我居然连具体哪年申报的、哪几个地方联合整的都不知道!
翻箱倒柜查老黄历
立马掏出手机查“中国非遗第一项”,结果跳出来满屏赛龙舟包粽子的新闻。划拉半天看到条不起眼的旧报道: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会那阵子,端午节突然就火速入选了。我当场傻眼——2005年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那会儿,国内网友还吵翻天!
旧报纸里挖真相
干脆跑市图书馆翻旧报纸。2009年10月的《人民日报》国际版真有豆腐块大新闻:“我国端午节等22项目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对着微缩胶卷机反复确认三遍,发现正文里藏着关键线索:湖北秭归、黄石+湖南汨罗+江苏苏州,四家联手打包申遗!
- 跑到古籍区翻《荆楚岁时记》,发现秭归是屈原老家,老乡们两千年前就在江边投粽子
- 汨罗地方志写着五月办龙舟竞渡,说是捞屈原遗体演变来的
- 黄石那片的档案更绝——清代就搞神舟会,纸扎的楼船能有三层楼高
最意外的是苏州材料。当地人过端午居然是纪念伍子胥!老城墙根茶馆里,穿蓝布衫的大爷比划着说:“我们胥门城墙挂菖蒲时,屈原还没投江咧!”
博物馆里碰见活历史
下午去民俗博物馆撞见非遗展柜,管理员老陈正给龙舟模型掸灰。“这龙头上红布条看见没?”他指着玻璃柜里褪色的布片,“2009年申遗文件里专门拍过它,黄石老匠人用艾草汁染的,说能辟邪。”聊嗨了还翻出手机给我看:当年申遗团队在阿联酋会场摆的“三省四地”展台照片,竹编粽子、龙舟桨、苏绣香囊铺满桌。
菜市场实战验证
转头钻进菜市场找证据。卖粽叶的张大妈听说我查非遗,抄起粽叶开始教学:“咱秭归祖传的四角粽得捆七道!2006年先评上国家非遗,09年跟另外三家搭伙冲世界!”旁边苏州阿婆突然插话:“我们肉粽里的酱油配方也写进申报书,联合国的人尝没尝过就不知道喽~”满场哄笑间突然意识到:从汨罗江的鼓点到胥门的菖蒲,拼起来才是完整的中国端午。
收摊后的顿悟
回家路上拐进社区活动中心,正赶上志愿者教小孩编五彩绳。塑料筐里堆着秭归粽叶、汨罗糯米、苏州咸蛋黄,墙上还贴着“申遗成功十五周年”海报。2009年那场跨越三省四地的接力,如今就在这二十平米的小屋里天天上演。难怪联合国评委全票通过——这节日早把团结协作的精神,包进粽叶里几千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