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儿下班刷短视频,突然蹦出来一个“花木兰家到底几口人”的提问,给我整懵了。你说这从小听到大的故事,谁还真掰着指头数她家里人?得,我这较真劲儿上来了,非得查个明白不可。
动手查资料,头皮发麻
我先翻出家里那本《木兰辞》,就记得开头“唧唧复唧唧”,瞪大眼睛找蛛丝马迹。“卷卷有爷名”这句最直接了,点名有爹。后面还有“阿爷无大儿”、“可汗问所欲”、“送儿还故乡”,这不就是爹、天子(可汗)、木兰自己?那“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里头,“爷娘”铁定是爹妈。等等!“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好家伙,还藏着个弟弟!数到这儿脑子有点乱:爹、娘、天子(算不算?)、木兰、小弟…感觉漏了
求救百科,越看越糊涂
我坐不住了,把娃推给老公带,自己钻进书房扒拉资料。百度百科倒是列出来了:“父、母、姐弟(木兰和弟弟)”。我直拍大腿:这不就是爹、妈、木兰、弟弟,整整齐齐四口人?刚松了口气,手贱又点了几个专家分析帖,好家伙,说法全乱套了!有人说“爷”在古汉语有时指“阿爷”就是爹,“阿娘”是娘,“木兰”是大姐,“小弟”就是弟弟,硬生生又给塞了个“大姐”出来,变成五口了?还有人说“可汗”不算家人,得剔除。这都什么跟什么!
搬救兵找专家
彻底晕菜了,我想着必须找个明白人。想起大学研究古文的张教授,也顾不上晚不晚,一个电话追过去。张教授听完就在电话那头乐了:“这问题有意思!《木兰辞》是北朝民歌,源头是南朝陈的《古今乐录》。”他这一句话把我点醒了。他接着说:“重点,你看那个时代户籍制度严着,兵役登记是大事!‘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为啥卷卷都有她爹名?说明她家男丁少,压力大!按户籍推,最核心的人口就是:父亲、母亲、作为‘儿子’登记的木兰(顶替爹去打仗的),和一个未成年的‘小弟’。其他的‘阿姊’是泛指姐弟,不一定真有另一个姐姐。” 他这么一说,我脑子里的浆糊才算清了。
结论浮出水面
挂电话后,我把查到的碎片和张教授的分析怼一块儿,总算理明白了:花木兰家,铁板钉钉的是父亲、母亲、木兰、弟弟这四口人。《木兰辞》原文的证据链条是完整的:“爷娘”(爹妈)、“阿爷无大儿”(爹没大儿子,木兰得女扮男装顶上去)、“小弟”(未成年弟弟,所以还不能服役)。那些凭空多出来的“大姐”或者强行把“可汗”算进去的说法,纯粹是没抠原文。
查个几口人硬是让我折腾一晚上,还搭上一包饼干(熬夜耗神!)。不过这事整明白了是真舒坦——花木兰家,就是咱们现在说的标准四口之家!下次再有博主拿这个标题唬人,我可就门儿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