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伙儿唠唠我这几天折腾的“青草地聊天室”项目,别看名字挺清新,实际操作起来,那叫一个酸爽。
起初,就是想搞一个简单的在线聊天室,让朋友们能随时随地吹吹牛,扯扯淡。网上搜了一圈,发现现成的轮子不少,但总觉得差点意思,不是太臃肿,就是功能不符合我的需求。得了,还是自己撸袖子干!
第一步:选技术栈。这可是个关键,直接决定了后续开发的难度。我寻思着,要实时性还得并发能力强,那就选*+*这对老搭档。*事件驱动、非阻塞I/O的特性,加上*提供的双向通信,简直是天作之合。
第二步:搭建基础框架。说干就干,新建一个项目,`npm init`走起。然后安装express、*等必要的依赖。搭个简单的服务器,监听端口,就这么几行代码,服务器就跑起来了。心里那个美滋滋,感觉成功就在眼前。
第三步:实现基本聊天功能。这部分是核心。客户端连接服务器后,要维护一个在线用户列表。用一个数组来存放用户的信息,每次有新用户加入,就把他的信息加进去,离开的时候再移除。实现消息的发送和接收。客户端发送消息,服务器接收到后,再广播给所有在线用户。这里用到了*的`emit`和`on`方法,简单粗暴,效果还不错。
第四步:美化界面。这部分纯粹是体力活。我找了个开源的CSS框架,套了个模板,改了改颜色和布局,让界面看起来不那么寒碜。前端代码也少不了,要用JavaScript来控制消息的显示和滚动,以及用户的登录和退出。
- 遇到的坑:
- 刚开始的时候,对*的理解不够透彻,导致消息广播的时候,经常出现丢消息的情况。后来仔细看了文档,才发现是`emit`的用法不对。
- 用户列表的维护也遇到了问题。由于客户端断开连接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直接关闭浏览器、网络中断等,导致服务器无法及时检测到用户的离线,造成用户列表出现“僵尸用户”。后来通过心跳检测机制,解决了这个问题。
- 界面美化方面,也花费了不少时间。虽然套了模板,但要改得符合自己的需求,还是需要一定的CSS和JavaScript功底。
第五步:测试与优化。自己玩了几把,感觉还行,就拉了几个朋友一起测试。结果问题一下子就暴露出来了:并发量稍大一点,服务器就崩溃了;消息发送延迟严重;界面卡顿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做了以下优化:
- 升级服务器配置,增加带宽。
- 使用Redis缓存用户信息和聊天记录,减轻数据库的压力。
- 优化前端代码,减少DOM操作。
经过几轮优化,聊天室的性能总算提升了不少。
最终效果:一个简陋但能用的“青草地聊天室”就诞生了。虽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没有用户认证、没有消息持久化、界面不够美观等等,但作为一个练手项目,也算是有所收获了。以后有时间再慢慢完善。
这回实践让我对*、*等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体会到了开发的乐趣和挑战。虽然过程很艰辛,但看到自己的作品能够运行起来,心里还是挺开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