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千节这天还是什么节日?(其实就是清明节的古老别称!)

今儿清明在家翻老黄历,突然瞅见"秋千节"仨字,脑子一抽就开始较真。这不查不知道,原来清明节古时候真叫秋千节!当场拍大腿翻出压箱底的民俗书,又逮着卖麻绳的大爷唠了半小时,总算搞明白这习俗从南北朝就流行,元明清那会儿皇宫都扎秋千架过节。我寻思着老辈人玩的玩意儿不能丢,撸起袖子就折腾起来。

一、刨木头锯得满手泡

冲到五金店扛回两根杉木当立柱,房东的破竹梯被我拆了当踏板。抡锯子那叫一个费劲,木头渣子崩了满脸。照大爷教的老法子拿麻绳捆支架:先给俩立柱挖半米深坑固定,站上去晃了晃还算稳当,就是麻绳剌得手掌火辣辣疼。

  • 支架尺寸:立柱2米8高,横梁卡在2米5位置
  • 麻绳处理:盐水煮半小时防蛀,晒干抹了桐油
  • 踏板玄机:把旧自行车胎钉在竹板上防滑

折腾到日头偏西才把秋千架竖院角,汗湿的背心能拧出水。邻居李婶扒着墙头直乐:"小张你这是要给娃开游乐场?"

二、初体验摔个屁股墩

第二天大清早就拽着老婆试秋千。刚踩上踏板就出洋相:腿绷太直反而晃不动,缩着身子又像秤砣打转。尝试三回全以屁股着地告终,水泥地磕得生疼。

突然想起村支书说山东有清明荡秋千比赛,马上翻出比赛视频研究。人家高手全是"双手外推+双腿蹬"的节奏:

  • 下落时膝盖微弯蓄力
  • 荡到最高点猛把绳子往前送
  • 回落时双腿突然蹬直

照着练了七八遍,居然真飘起来了!头发丝儿擦着玉兰树叶子过,视野越荡越高,院里晾的被单都在脚底下飘。

三、乡愁在秋千里晃悠

街坊们听见动静全来围观。七十岁的王大爷非要试试,结果比小年轻荡得还高,花白胡子在风里直颤悠:"俺小时候,秋千架比屋脊还高,清明不荡几回整年都不舒坦!"

几个熊孩子眼巴巴蹲在旁边看,我干脆把秋千让出来。小不点们轮番上阵,叽喳声快掀翻房顶。最绝是对门装修工老赵,收工回来脱了沾灰的外套,穿着背心就荡出个倒挂金钩,惹得大伙差点把巴掌拍红。

天色擦黑时秋千还在吱呀响,月光把晃动的影子拉得老长。摸着磨破的掌心血印子突然鼻酸:原来清明不光是烧纸添土,看桃花瓣落在秋千绳上打旋儿,听着孩子们铜铃铛似的笑声,先人传下的日子就该这么热乎!